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计划

共12篇 分析化学试题及答案 (分析文章主要内容)

时间:2024-05-10作者:考A网阅读:16 [ 点击 ] 免费下载此文档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分析化学试题及答案,本文共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分析化学试题及答案

共12篇 分析化学试题及答案 (分析文章主要内容)

一、试卷特点:

一是:江苏卷与历年江苏卷的命题风格一脉相承,考点涉及高中化学大部分主干知识,绝大部分试题是考生较为熟悉的“常规试题”。

二是:与老高考相比计算题更加贴近生产实际但难度却有明显下降。三是:关注的重点与热点,今年更不例外,考生对文字、图像、图表、化工生产流程图蕴涵信息的识别与解读能力如何,相关考点多达8处。引导中学化学教学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08江苏卷第1、5、11、15、18、19等题涉及环保、能源、香料、药物、温室效应等热点问题,总分高达42分,超过卷面总分的1/3。从知识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它涉及中学基础知识和原理的重点内容,基本上也都是我们平时重点强调的,反复训练的,并且也是以常规体型呈现的。这体现了出题的意图,不管教材怎样变,教学理念怎样改,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用于指导生活、生产、科技等的作用不会改变,需要学生作为知识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不会变,体现高考平稳发展的思想。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常抓不懈,才能在高考中创造佳绩。

二、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题量:21题。试卷选择题无论从题量、分值、结构,题型、内容等方面与、训练的基本一致。具体来说:选择题共14题,单选8题,每题3分,共24分;多选6题,每题4分,共24分。内容涉及:化学与生活-1题(1);阿伏加德罗-1题(3);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判断正误-共2题(2、10);离子共存-1题(8);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正误判断-2题(6、9);新型电池-1题(5);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应用-2题(4、13);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判断及推导-2题(11、14);元素周期表应用-1题(7);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判断-1题

(12);其中1至20题必考,21题选做。

三、学生答题典型错误分析

第4题:漂变质的本质是与CO2和H2O反应生成HClO,而水玻璃变质则是由水解引起的; 第9题:B选项主要是考虑NaOH易受空气影响,实际中要先粗配然后再用标准酸进行标定完成,许多同学则是从数据层面上进行计算而认为是正确的,没有考虑到真实的化学,D选项主要是学生对胶体、溶液的概念不清;

第10题:主要是学生认为通入少量的CO2就会生成CO32-,而不知无论CO2的多少都要生成HCO3-; 第11题:主要是学生对生成的香兰素的结构中官能团的认识不足而出现判断错误; 第13题:对于B选项中的情况下FeCl2是不可能出现的学生不能作出正确判断;

第15题:

⑴主要是只填写CN-或NaCN,没有强调全部;

⑵主要是回答不全面(标准答案是:完全吸收HCN,防止气体放空);

⑶典型错误是充分冷凝、冷凝回流、防止HCN倒流等;

⑷典型错误是不规范,写成了高、增大、偏大,没有按题目要求答题;

⑸主要错误之一是式量出错而导致结果错,其二是列式计算时没有除体积导致结果有错。

第16题:

⑴典型错误是:一方程式没有配平,二是将M判断为Cu2O 或CuO;

⑵主要错误是找不到氧化剂是氧气,

⑶主要错误是没有配平和将产物中的KCl写成了HCl,对生成物的判断还存在较大问题。

第17题:

⑴错误是不规范,如S2-写成:S2-、S2-、SH-,可逆符号写成等号,S2-的分步水解写成一步水解等,

⑵主要是计算小数点有误,

⑶小数点处理有问题和对kJ/mol理解不到位,

⑷错误一是没有从热力学的角度答题,而是从动力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错误二是没有分析透空气的作用,而是从环保角度答题。

第18题:主要是学生对双坐标系的认识上存在问题,而导致错误百出,其次是学生对催化课剂的认识主要停留在中学化学所学的定性研究上,没有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定量的研究,忽视了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定性、定量、两者的结合。

第19题:

⑴主要错误是:苯环的侧链被氧化,指代不明;苯环侧链CH被氧化(受苯的同系物被酸性高锰酸钾的影响);氰基或CN被氧化;

⑵书写不规范,主要是字母a与d不分;

(3)有机结构式的书写暴露了学生许多工作问题:写结构简式时位置或漏双键或漏n等;学生不会正、逆向进行推断物质,出现环状结构不对,侧链位置不对;关键部位H不对等错误。

第20题:

⑴主要是漏选c或错选e,

(2)主要是计算错误以计算时没有过程,

(3)有同学认为生成的沉淀中应该包含BaSO3。

第21A题:

⑶等电子体不会书写;⑷主要错误:4s1与3d5互换,写成[Ar]3d44s2,没有[ ]对配合物的内界与外界进行区分或区分时有错误;⑸对B元素的最低价没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对产物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导致出错。

四、对教学的启示

⑴试题遵循考试说明。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既没有盲目拓展,也没有忽视新课程、新增内容和探究性学习过程。

⑵加强化学基础,增强学习体验,注意化学学习能力的培养。高考并不会因新课标 “课程理念”而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加强基础仍然是教学与复习中的重中之中,在之基础上要充分重视学生方法与技能的培养;同时加强常规题型训练,争取少失分或不失分。

⑶重视联系实际,力争让学生解决“真问题”。加强关注过去不多见的工艺流程图题,这类题从工业生产实际出发,设计问题,考察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方面是老师及学生均欠缺的知识。

⑷加强化学用语的书写和化学语言表达的规范训练。特别是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习惯、有机物的结构式的书写和同分系构体书写的有序性以及简答题的语言组织的学科特点等。

⑸加强解题过程性的教学。根据今年高考阅卷组反馈出来的情况来看,在批改的过程中阅卷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具体答卷情况给分,而且是跳跃起式给分,另外从往年的阅卷经验过程是每步给相应分,因此,对于要求学生分步的解答要能有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同时一定要注意解答过程中的关键词和对一些现象描述的正确性。

⑹注意中学内容与大学内容衔接。从近几年江苏省高考命题来看,命题老师都十分注重对学生化学素养的考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在命题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对中学和大学内容有连接的考查,因此,在教学中在这方面可以引起我们的关注。

篇2:分析化学试题及答案

一、试卷的整体分析

试卷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着重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达到了阶段检测的作用。试卷设置了一些新情境题,其目的是尽可能使学生身处陌生新情境,利用原有知识基础提取、加工、理解新情境的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战略和策略,形成知识、发展知识,达到了考查学、识、才三者统一的目的,具有很好的区分度。试题导向正确,难度适中,注重考查化学的基础知识,覆盖面宽,又能突出考纲中的难点。能注重基础和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知识的应用性、解题的规律性、思维的灵活性,体现08新高考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试题既较好的检测了学生化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对学生高三复习起到了一定的诊断、指导和激励作用。

二、试卷结构与特点

(一)、试卷结构

第一大题选择题1—16题共48分

第二大题填空题17—22题共52分

(二)、试卷特点

1.坚持了对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

⑴.试卷符合 《考试说明》以及现行教材的要求。试卷的结构及各知识块的赋分及试题难度比例与《考试说明》中的“参考试卷及参考答案”基本一致,试卷长度适中,题量恰当,答案的书写量也较为合适,给学生留有较多分析和思考的时间。

⑵.考试的内容所选的知识点始终围绕着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它包括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离与水解、氧化与还原、电化学基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实验设计与评价等。

⑶.学科特色浓郁,知识层次鲜明,既有描述性知识又有迁移性和创新性知识,各层次的考生都有一定发挥的空间。

2.提高了对化学学科内综合知识的考查

适当加大对非选择题的考查力度,提高了主观试题的考查功能。主观试题中,强调化学学科内的综合考查。打破知识块间的界限,同时在试题的呈现形式上出现了崭新的面目。

3.强化了对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

4.试题的呈现方式有所突破

(1)化学试题有一定的陌生度,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如原电池的创新使用做到图文并茂,赏心悦目。

(2)试题题干的叙述科学、明确、简洁、规范,问题的设置多层次、多角度,考查知识较为全面,分析的过程较为灵活和发散,使能力强的考生充分展现出自己的水平,提高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3)符合新考钢的要求,强调学生的思维多向性发散性,答案不单一。特别是试卷22题可能适合的复分解反应可能适合的答案有几十组。

三、答题情况及错误分析

第一大题答题抽样情况及错误分析

第一大题的16个选择题以考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涉及到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化学常用计量及用语、原电池的基本知识、化学平衡的移动、电解质溶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设计大多对传统试题加以推陈出新,引导考生重视基础。

第二大题答题抽样情况及错误分析

第大题主要涉及元素的推断、化学原理与元素化合物、元素周期表结合的推断,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化学实验结合与化学计算相结合等问题。现逐题分析如下:

17、考查要点:

(1)、元素周期表,

(2)、弱电解质的电离与水解,

(3)、弱电解质的稀释。

个案分析:

(1)、对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位置不熟,

(2)、弱碱强酸反应终点判断与离子浓度大小判断不明确。

复习建议:教学过程中可结合题目,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延伸,拓展。

18、考查要点:

(1)、有机物分子式的推断,

(2)、有机物同分异构体。

个案分析: 丁稀的三种有机物同分异构体容易寻找,但是不能理解加氢与加溴化氢的最终结构。

复习建议:从有机物最基本的结构碳架入手进行复习这是近几年湖南理科综合试卷有机物考试的特点碳架不变,变化的只有官能团。这是本套试题的亮点之一,合理的对学生复习进度的及高考考纲的把握。

19、考查要点:

(1)、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电极方程式

(2)、审题能力。

个案分析:

(1)不能把握在稀溶液里生成的是氨气还是一水合氨。

(2)原电池电极方程式的.书写不能注意到介质的条件。这里只能出现碳酸根离子。

复习建议:对方程式的书写要作对比分析,发散思维,对重要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作重点讲解。

20、考查要点:元素周期表,元素推断及化合物电子式书写,晶体类型及化学键。 个案分析:

一,元素的推断A可以有两种选择合理锂,钠

二,电子式的规范书写。

三,晶体含有化学键数目,均摊法的应用。

复习建议:夯实基础,加强基础知识的练习。

21、考查要点:

(1)、基本实验操作方法与技巧,

(2)、化学实验原理的分析化学计算,

(3)、实验设计的优缺点。

个案分析:错误类型: 不能理解说明数据偏低的原因,不能理解化学实验原理的实质。

复习建议:对各仪器的用途实验设计要多加探究。

22、考查要点: 元素化合物知识,典型的无机框图推断。

个案分析:

(1) 学生没有认真的审题没有看清楚是离子方程式还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

(2)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与离子反应的实质学生不能掌握,很多不能发生的反应胡编乱造。

(3) 不注意铁与水反应的条件。

复习建议: 物质的可溶性,离子间的相互反应是这几年考察的重点。也是学生知识的盲点,建议二轮复习加强基础知识的夯实。

四、对下阶段的教学建议

临近高考,很多学生似乎有一种“心里没底”的感觉,不知道在所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如何进行复习,仍然是沉浸于题海之中,“做题目———对答案———再做题目———再”,收效甚微。怎样才能提高复习效果,在仅有的时间里获得更大的提高呢?就此提几点建议:

1、复习要有个性化。前阶段的复习主要是打好扎实的基础和建立宽广的思路,在教与学中,比较多的是解决共性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必定会暴露出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对每个学生来说不一定相同,这些问题不一定能在共同学习(如课堂教学或做同类型的习题等)时得到解决。在后阶段的复习中,能否把做过的大量的习题中所犯的错误(暴露出来的问题)作一个再认识,而这一个“再认识”不能只满足于“会做了”,而是要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这样做,能使你进一步发掘知识的内涵,少犯甚至不犯类似的错误。重点解决自己的薄弱环节是后阶段复习的主攻方向。

2、总结解题的规律性。我们做过大量的题目,应该在解题方法上去寻求它的规律,这种规律包括解题常规的切入口,容易犯的错误等。如在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时,无非是从电离、水解、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的方面来考虑;判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与否,最应该注意的是,是否给出反应物的量,“少量”、“过量”、“等物质的量”等等,给出的量不一样,反应的生成物可能不一样,这是最容易错的地方;对于有机反应信息题,首先要读懂、理解所给予的信息,尤其是信息中的反应过程,推导有机物时就要充分利用题给的信息(多数是依样画葫芦),结合官能团性质或反应中分子式的差异来解决;设计实验时一般是从“原理成立、操作简捷、现象明显、结果正确、安全环保”等几方面考虑。认识了解题的规律性,既能提高解题的正确性,又能提高解题的速率。

3、重视化学实验。化学实验在试卷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验题在历年化学高考中,得分率总是较差。应该扎实地掌握化学实验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但是更应该注意课改化学教材中对化学实验要求的变化,对探究实验,实验设计, 实验的合理性、正确性的分析等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有条件的学校要开放实验室,举办实验展览。对书中典型实验,不仅要能复现,还要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还可以怎么做,还可以做哪些实验。在此基础上,要尝试将不同的实验进行重组、 整合、改进、设计新的实验,据此培养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学会类推、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4、读题、审题是解题各个环节中最重要一步。从审题角度看,化学试题的特

征是“三多”:信息源多、信息类型多、信息加工方式多。审题目的,要明确求解问题,找出解题条件(表面信息、隐含信息),发现条件跟问题之间的联系,预测可能遇到的障碍。如关键文字、化学方程式、实验装置图、实验操作、图和表、解题说明、题中数据、转化框图等。

5、严格规范性训练,降低失误失分。提高表达能力,减少无谓失分。考场上竞争的着力点,己从“解题技巧+解题速度”的竞争“细心+规范+思维严密性(思维深度)” 的高正确率竞争。大多数试题看起来很容易解答,解答时也会给人一种很顺的感觉,但容易失误,要做全对、得高分比较难。对心细、习惯好、知识全面扎实的考生有利。每次评卷时都能看到一些考生在多处因为书写不规范、不按要求做答而丢分,这都是平时练习不规范而造成的。这些不规范的习惯要平时严格要求,不使“随意”成习惯。对大多数学生来讲,要力求做到容易题不失分,中档题尽量多得分,不强求自已在难题上得多少分。

篇3:化学试题以及答案

化学试题以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C 3 A 4 A 5 A 6 A7 CA8 D9 A10 A11 B 12ACD 13D 14 BC 15 AC

二、判断题(1×15=15分)

1.(√) 2.(√) 3.(×)4.(√)5.(√)6(√) 7(√)8(×)

9(√)10(√)11(×)12 (√)13(×) 14 (√)15(√)

三、名词解释(2×5=10分)

1.吸附等温线:在恒温等条件下,(1分) 吸附量Q与吸附物平衡浓度c的关系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其相应的数学方程式称为吸附等温式。

2.温室效应:像 CO2如温室的玻璃一样,它允许来自太阳的可见光射到地,也能阻止地面中的C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3.共代谢: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源时,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共代谢。

4.标化分配系数:有机碳为基础表示的分配系数成为标化分配系数。用 Ko表示。Koc=Kp/Xox。

5.离子交换吸附:环境中大部分胶体带负电荷,容易吸附各种阳离子,在吸附过程中,胶体每吸附一部分阳离子,同时也放出等量的其他阳离子,此吸附称为离子交换吸附

四、简答题 (4×5=20分)

1.大气中的CFCs能破坏臭氧层,写出有关化学反应式。

答:F-11(CFCl3)和F-12(CF2Cl2)等氟氯烃。它们在波长175~220nm的紫外光照射下会产生Cl:

l CFCl3?h??CFCl2?Cl CFl??h?C2FC?l C2C2

光解所产生的Cl可破坏O3,其机理为: Cl?O3?ClO?O2ClO?O?Cl?O2

总反应 O3?O?2O2

2.简述土壤胶体的性质 (4分)

答:1)土壤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1分)

2) 土壤胶体具有双电层,微粒的内部称微粒核,一一般带负电荷,形成负离子层,其外

部由于电性吸引而形成一个正离子层,而形成双电层。(1分)

3)土壤胶体的'凝聚性和分散性:由于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能都很大,为减小表面能,胶体具有相互吸引、凝聚的趋势,这就是胶体的凝聚性。但是在土壤溶液中胶体常带负电荷,即具有负的电动电位,所以胶体微粒又因相同电荷而相互排斥,电动电位越高,相互排斥力越强,肢体微粒呈现出的分散性也越强。

3.试述酸雨的主要成分、成因及写出有关化学反应式。

答: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从污染源排放出来的SO2和NOx经氧化形成硫酸、硝酸和亚硝酸和亚硝酸,这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其形成过程用方程表示如下:

SO2+[O]?SO3 SO3+H2O?H2SO4 SO3+H2O?H2SO3

H2SO3+[O]? H2SO4NO+[O]? NO2 2NO2+ H2O?HNO3+ HNO2 (3分)

5. 简述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的影响因素

1)盐浓度升高:碱金属或碱土金属能把吸附在固体颗粒上的金属离子释放出来。这是金属从沉积物中释放的主要途径。

2)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湖泊、河口及近岸沉积物中含有较多的好氧物质,使一定深度下的氧化还原电位降低,铁、锰等全部或部分溶解,被其吸附的或与之共存的重金属离子也被解析出来。

3)降低pH值

降低pH值,使碳酸盐和 氢氧化物溶解, H+的竞争增加了金属离子的解析量。(1分)

4)增加水中配合剂的含量:天然或人为的配合剂使用量的增加,可使金属离子形成可溶性配合物,使重金属从固体颗粒上解吸下来。

四、计算题(20分)

1. O3的键能为101.2 kJ/mol,计算可以使O3分子光化学反应裂解成O和O2的最***长。(光速c = 3.0×108 m/s,普朗克常数h = 6.63×10-34J.s/光量,阿伏加德罗常数N0=6.02×1023)。

解: E =N0h?= N0hchc ?= N0-348?6.63?10J.s?3.0?10?=6.02?10

101.2 kJ/mol?10J/ kJ23 m/s =1.183×10-6m =118.3nm

答: 使O3分子裂解成O和O2最***长为118.3 nm。

2. 某有机分子量为192,溶解在含有悬浮物的水体中,若悬浮物中80%为细颗粒,有机碳含量为10%,其余粗颗粒有机碳含量为4%,已知该有机物在水中溶解度为0.08mg/L,求分配系数(Kp)。(8分)

解: ㏒Kow=5.00-0.670㏒(SW?103/M)

㏒Kow=5.00-0.670㏒(0.08?103/192)=5.25

则Kow=1.78?105 Koc=0.63?Kow=0.63?1.78?105=1.12?10

f53=1.1210[0.2(1-0.80)(0.01)+0.850.05] =9.1410Kp?Koc[0.2(1?f)XS?fX]???OCOC

答:该有机物的分配系数Kp是6.63?103。

3. 具有3.00×10mol/L碱度的水,pH为8.00,请计算[H2CO3]、[HCO3]、[CO3]和[OH]的浓度各是多少?(5分) K1 =4.45×10; K2 = 4.69×10-7 -11 -3 * -2--

2--答:根据平衡方程求各种碳酸物百分比确定,当pH=8.00时,CO3的浓度与HCO3浓度相比可以忽略,此时碱度全部由HCO3-贡献。

[HCO3]=[碱度]= 3.00×10mol/L [OH]=1.00×10mol/L

根据离解常数K1,可以计算出的[H2CO3]浓度:

[H2CO3]=[H][HCO3]/K1 =1.00×10×3.00×10/4.45×10=6.75×10mol/L

代入K2的表示式计算[CO3]:

[CO3]= K2[HCO3]/[H] =4.69×10×3.00×10/1.00×10

篇4:分析高考化学试题

分析高考化学试题

一、总体评价

理综卷化学试题整体特点为:立足课本,凸显实验,淡化运算,选材新颖,贴近生活,稳中有升,区分明显。

与~两年全国Ⅰ卷理综化学相比,全国Ⅰ卷理综化学延续了全国Ⅰ卷理综化学的一贯命题思路和命题风格,以新课标和考试大纲为本,突出了主干知识,体现新课程的基础性,突出考查了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体现了即将到来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种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很多试题情境较新,但均考查核心考点。整套试卷有较好的区分度。同时强化知识点相互渗透,对学生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二、试卷整体分析

源于教材回归课本

试题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不仅注重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还注重对知识的整合,考查方式灵活多样。选择题侧重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知识覆盖面大,难易搭配合理。考题的内容与课本的联系增大,如7题的有机概念考察,8题化学基本实验操作。10题中实验室制备氢气的原理,12题的元素化合物推断,35题基态钾原子的能层特点与电子云轮廓图形状等,为课本上内容的延伸,充分体现了回归教材的命题趋势。

突验题(26)以蛋白质中氮含量测定出发为背景,考查方式较前几年更加贴近生活,落脚点重视基础操作和流程,在描述实验现象和解释原因上对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实验试题特别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考查了基本操作、常用仪器、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定量实验测定等。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做过实验的'学生,有利于中学的探究性实验教学,对脱离实验的化学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在教学中应重视实验教学,回归化学本质。

能力立意难度适中

工业生产流程题(27)取材于真实的、广阔的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问题设计更加灵活,化学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势必然是重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但不管如何灵活多变,工业生产离不开反应原理中的方向、速率和限度问题。Ⅰ卷以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制备为载体,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书写、转化率分析,溶度积等常规问题问题,综合性较强问题区分度明显。第(4)问的过氧键数目比较新颖,但但难度不高。原理题(28)延续化学原理综合应用的拼题,考查学生应用盖斯定律、热化学方程式、转化率、平衡常数、化学反应速率等理论联系实际。此题(1)(2)问难度不大,区分度在第(3)问。实际上,我们只要抓住主要矛盾,便可简化解题思路。第(3)的问题是改变条件后转化率的变化情况,主要考查学生的平衡计算能力。对于一中学生而言,这道题目应该是试卷中得分较为容易的题目。

选作试题教去年没有太大的变化,减弱了结构中原因的分析考查和有机中同分异构的考查。整体难度持平。

总体上看,本套化学试卷整体布局合理。,在考查问题的灵活程度方面、考查基础知识运用能力方面、考查学生的细心程度方面都很到位。对于明年的复习备考而言,要注重双基,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重视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对题干的整体把握能力。同时,建议从高一、高二的学习中,就开始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实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落实,在高三复习中挖掘教材中的试题素材,进一步提升学科能力。

篇5:医用化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20分)

1、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凡是相对分子质量已知的物质在人体内的含量都用( )来表示。

A.物质的量浓度 B.质量浓度 C.质量分数 D.体积分数 E.百分含量

2、质量浓度的单位多用( )等来表示。

A.g/L B.mg/L C.ug/L D.Kg/L E.以上都是

3、50ml0.2mol/LAlCl3和50ml0.1mol/LCaCl2溶液相混合后 ,Cl-的浓度是 ( )

A.0.5mol/L B.0.4mol/L C.0.3mol/L D.0.2mol/L E.0.1mol/L

4、溶液稀释计算的依据是( ) A.稀释前后溶液的量不变 B.稀释前后溶质的量不变

C.稀释前后溶剂的量不变 D.稀释前后溶液的物质的量不变 E.稀释前后溶液的质量不变

5、将50ml0.5mol/LFeCl3溶液稀释为0.2mol/L 的溶液,需加水( )

A.75ml B.100ml C.150ml D.200ml E.250ml

6、表面活性物质是( )

A.能形成负吸附的物质 B.易溶于水的物质

C.降低系统内部能量的物质 D.能降低溶剂表面张力的物质 E.. 能增大水的溶解性

7、可作为表面活性剂疏水基团的是( )

A.直链烃基 B.羧基 C.羟基 D.磺酸基 E. 氨基

8、蛋白质溶液属于( )

A.乳状液 B.悬浊液 C.溶胶 D.真溶液 E. 粗分散系

9、沉降是指下列现象( )

A.胶粒受重力作用下沉 B.胶粒稳定性被破坏而聚结下降

C.蛋白质盐析而析出下沉 D.高分子溶液粘度增大失去流动性 E. 高分子溶液形成凝胶

10、盐析是指下列现象( )

A.胶粒受重力作用下沉

B.胶粒稳定性被破坏而聚结下降

C.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电解质而使蛋白质析出的过程 D.高分子溶液粘度增大失去流动性 E. 胶粒聚集

11、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

A.核内质子数 B.核外电子数

C.核内中子数 D.核内质子数和核内中子数

E.以上都不是

12、卤族元素的价电子构型是( )

A.ns2np4 B.ns2np2 C.ns2np3 D.ns2np3 E.ns2np5

13、ⅤA族元素的价电子构型是( )

A.ns2np4 B.ns2np2 C.ns2np3 D.ns2np3 E.ns2np5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存在离子键 B.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存在共价键 C.含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D.非极性分子一定存在非极性键 E.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化学键

15、下列物质分子间可能形成氢键的是( )

A. HCl B. H2O C. H2S D. CH4 E. HI

16、卤素按氟、氯、溴、碘的顺序排列,其结构或性质的'变化规律是( )

A.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递增 C.各单质的化学活泼性依次增强 D.各单质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递增 E.各单质的颜色逐渐变浅。

17、能使碘化钾淀粉溶液变蓝的是( )

A.NaCl B.NaBr C.KF D.NaI E.氯水

18、下列卤化物中最稳定的是( )

A.NaF B.NaCl C. NaBr D.NaI E.KBr

19、下列各组溶液中不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氯水和溴化钠 B.氯水和碘化钾

C.溴水和氯化钠 D.溴水和碘化钾 E.溴水和碘化钠

20、在含有溴化钾和碘化钾的混合液中通入过量氯气,然后将溶液蒸干,并将剩余残渣灼热最后留下的物质是( ) A.KCl B.KBr C.KI D.KBr和 KI E.碘

二、填空题(20分)

1、分子组成相同,结构不同的物质,互称为

2、能决定一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

3、 相同,而 不同的现象,称为 .

4、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称为

5、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C原子通常以 、 、 杂化轨道与其它原子形成共价键。

6、C原子的SP3杂化轨道是由1个 和3个 轨道杂化而成。

7、醇按羟基所连碳原子类型不同分为 、 、 三类,通式分别为 、 、 。

8、醇、酚、醚都是烃的含 衍化物,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是 ,醇的官能团是 ,酚的官能团是 。

9、甲醇也称 或 ,误饮少量可使人 。

10、丙三醇的俗名是 ,与 悬浊液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蓝色溶液。这是因为其分子中因相邻 的影响而显微弱的 。

三、是非判断题(10分)

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是 α—氨基酸。

2、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具有旋光性。

3、营养必须氨基酸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

4、肽是由氨基酸脱水生成的。

5、氨基酸在等电点(PI)时,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

6、凡是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酰胺键(肽键)的化合物都能发生缩二脲反应。

7、脂类是一类具有共同结构特征的化合物。

8、天然油脂由共同的混甘油酯组成。

9、自然界存在的混甘油酯都是L-构型。

10、含不饱和高级脂肪酸较多的油脂具有较低的熔点。

四、名词解释(25分)

1、低聚糖

2、多糖

3、非还原糖

4、糖苷基

5、配糖基

五、简答题(25分)

1、做银镜反应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斐林试剂为何现用现配?哪些物质可发生斐林反应?

3、哪些物质能发生碘仿反应?反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如何检验尿液中的丙酮?

5、醛和酮在分子结构上有何异同点?它们的官能团分别是什么?

篇6:上海化学试题及答案

二、选择题(本题共36分,每小题3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6.今年是门捷列夫诞辰180周年。下列事实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只有

A.碱性:KOH>NaOH B.相对原子质量:Ar>K

C.酸性:HClO4 >H2SO4 D.元素的金属性:Mg>Al

赏析:考察元素周期律。相对原子质量:Ar>K,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选择B。

7.下列各组中两种微粒所含电子数不相等的是

A.H3O+ 和OH- B.CO和N2

C.HNO2和 NO2- D.CH3+和NH4+

赏析:考察微粒中的电子数。CH3+和NH4+电子数不同,前者8个,后者10个。选择D。

8.BeCl2熔点较低,易升华,溶于醇和醚,其化学性质与AlCl3相似。由此可推测BeCl2

A.熔融态不导电 B.水溶液呈中性

C.熔点比BeBr2高 D.不与NaOH溶液反应

赏析:考察晶体类型。从材料分析,BeCl2是共价化合物。熔融态不导电,水解使溶液呈酸性,熔点比BeBr2低,能与NaOH反应。选择A。

9.1,3-丁二烯和2-丁炔分别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CH2=CH-CH=CH2(g)+2 H2(g)→CH3 CH2 CH2 CH3(g)+236.6 kJ

CH3-C≡C- CH3(g)+2 H2(g)→CH3 CH2 CH2 CH3(g)+272.7KJ

由此不能判断

A.1,3-丁二烯和2-丁炔稳定性的相对大小

B.1,3-丁二烯和2-丁炔分子储存能量的相对高低

C.1,3-丁二烯和2-丁炔相互转化的热效应

D.一个碳碳叁键的键能与两个碳碳双键的键能之和的大小

赏析:考察热化学知识。根据反应比较,1,3-丁二烯放出的热量小,说明1,3-丁二烯比2-丁炔的能量低,比2-丁炔更稳定,1,3-丁二烯→2-丁炔要吸收热量,因为1,3-丁二烯存在特殊的键,不能比较一个碳碳叁键的键能与两个碳碳双键的键能之和的大小。选择D。

10. 右图用于干燥、收集并吸收多余气体的装置,下列方案正确的是:

选项 X 收集气体 Y

A 碱石灰 氯化氢 水

B 碱石灰 氨气 水

C 氯化钙 二氧化硫 氢氧化钠

D 氯化钙 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

下载文档:上海化学试题及答案

篇7:高二化学试题和答案

高二化学试题和答案

一、 选择题

1.在相同条件下,燃烧时对大气污染程度最小的燃料是 ( )

A.液化气 B.煤油 C.煤球 D.木柴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化石燃料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燃烧

B.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能产生污染环境的CO、SO2等有害气体

C.直接燃烧煤不如将煤进行深加工后再燃烧的效果好

D.固体煤变成气态燃料后,燃烧效率将提高

3.已知1gC完全燃烧时放出32.79KJ热量,则C的燃烧热是 ( )

A.32.79KJ B.32.79KJ/mol C.393.5KJ/mol D.393.5KJ

4.已知葡萄糖的燃烧热是2804kJ/mol,当它氧化生成1g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 )

A.26.0kJ B.五1.9kJ C.155.8kJ D.467.3kJ

5.已知在1×105Pa,298K条件下,2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kJ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H2O(g)=H2(g)+1/2O2(g) ΔH=+242kJmol-1

B.2H2(g)+O2(g)=2H2O(l) ΔH=-484kJmol-1

C.H2(g)+1/2O2(g)=H2O(g) ΔH=+242kJmol-1

D.2H2(g)+O2(g)=2H2O(g) ΔH=+484kJmol-1

6.在100g碳不完全燃烧所得气体中,CO占1/3,CO2占2/3,且C(s)+1/2O2(g)=CO(g);△H=-110.35kJ/mol CO(g)+1/2O2(g)=CO2(g);△H=-282.57 kJ/mol,与这些碳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是 ( )

A.392.92kJ B.2489.44kJ C.784.92kJ D.3274.3kJ

7.沼气是一种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CH4,0.5mol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时,放出445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

A.2CH4(g)+4O2(g)=2CO2(g)+4H2O(l) ΔH=+890kJmol-1

B.CH4(g)+2O2(g)=CO2(g)+2H2O(l) ΔH=+890kJmol-1

C.CH4(g)+2O2(g)=CO2(g)+2H2O(l) ΔH=-890kJmol-1

D.1/2CH4(g)+O2(g)=1/2CO2(g)+H2O(l) ΔH=-890kJmol-1

8.已知在 25℃ ,101kPa 下,1g 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 kJ热量。表示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C8H18(l)+ O2(g)=8CO2(g)+ 9H2O(g);ΔH = - 48.40 kJmol-1

B.C8H18(l)+ O2(g)=8CO2(g)+ 9H2O(l);ΔH = - 5518 kJmol-1

C.C8H18(l)+ O2(g)=8CO2(g)+ 9H2O(l);ΔH = + 5518 kJmol-1

D .C8H18(l)+ O2(g)=8CO2(g)+ 9H2O(l);ΔH = - 48.40 kJmol-1

9.在一定条件下,CO和CH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g)+1/2O2=CO2(g) ;△H = -283KJ/molCH4(g)+ 2O2=CO2(g) +2H2O(g) ;△H = -890KJ/mol,现有4mol CO和CH4组 成的混合气体在上述条件下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为2953 KJ,则CO和CH4的体积比 ( )

A.1:3 B.3:1 C.1:2 D.2:1

10.25℃、101 kPa下,碳、氢气、甲烷和葡萄糖的燃烧热依次是393.5 kJ/mol、285.8 kJ/mol、890.3 kJ/mol、2800 kJ/mol,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C(s)+ O2(g)=CO(g);△H=-393.5 kJ/mol

B.2H2(g)+O2(g)=2H2O(g);△H=+571.6 kJ/mol

C.CH4(g)+2O2(g)=CO2(g)+2H2O(g);△H=-890.3 kJ/mol

D.1/2 C6H12O6(s)+3O2(g)=3CO2(g)+3H2O(l);△H=-1400 kJ/mol

11.已知充分燃烧a g乙炔气体时生成1 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 kJ,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2C2H2(g)+5O2(g)=4CO2(g)+2H2O(l);△H=-4b kJ/mol

B.C2H2(g)+ O2(g)=2CO2(g)+H2O(l);△H=2b kJ/mol

C.2C2H2(g)+5O2(g)=4CO2(g)+2H2O(l);△H=-2b kJ/mol

D.2C2H2(g)+5O2(g)=4CO2(g)+2H2O(l);△H=b kJ/mol

12.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

①CH3OH(g)+H2O(g)=CO2(g)+3H2(g); △H= + 49.0 kJmol-1

②CH3OH(g)+1/2O2(g)=CO2(g)+2H2(g);△H=-192.9 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CH3OH的燃烧热为192.9 kJmol-1

B.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C.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

D.根据②推知反应:CH3OH(l)+1/2O2(g)=CO2(g)+2H2(g)的△H>-192.9kJmol-1

二、填空题

13.家用液化气中主要成分之一是丁烷。在101 kPa时,10 kg丁烷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放出热量5×105 kJ,丁烷的燃烧热为_________,丁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已知在101kPa时,CO的燃烧热为283kJ/mol。相同条件下,若2 molCH4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所放出的热量为1 mol CO 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6.30倍,CH4完全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15.利用太阳能的方法之一,是将装有芒硝的密闭塑料管安装在房屋的外墙内,当太阳照射时,它能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达到蓄热作用,使室内保持较低温度;晚上它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放出,使室内保持温暖,这种作用是利用 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6.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mol水蒸气放热241.8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若1g水蒸气转化成液态水放热2.444KJ,则反应H2(g)+1/2O2(g)=H2O(l)的△H= KJ/mol。氢气的燃烧热为 KJ/mol。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A 2、A 3、C 4、A 5、A 6、C 7、C 8、B 9、A 10、D 11、A 12、D

二、填空题

13、2900KJ/mol C4H10(g)+13/2O2(g) 4CO2(g)+5H2O(l) △H=—2900KJ/mol

14、CH4(g)+2O2(g) = CO2(g) + 2H2O(l);△H=-891.15KJ/mol

15、Na2SO4+10H2O Na2SO410H2O + Q

16、H2(g)+1/2O2(g)=H2O(g) △H=—241.8 KJ/mol ; —285.8; 285.8

篇8:化学试题无答案

关于化学试题无答案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世界由物质组成,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下面是关于化学试题无答案,请参考!

关于化学试题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块雕成石狮 B.海水蒸发得到食盐

C.铁生锈 D.自行车轮胎受热爆炸

2、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为气态物质,这种变化属于:( )

A.物理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3、目前下列化学制品在生活中不准使用的是 ( )

A.含磷洗衣粉 B.可降解塑料袋

C.高效低毒蚊香 D.合成纤维衣服

4、你认为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这门科学研究范畴 ( )

A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B.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C物质的运动形式 D.物质的用途和制取

5、取用固体大颗粒药品一般用( )

A.手拿 B.药匙 C.纸槽 D.镊子

8、量取15毫升水,可选用( )

A.10毫升量筒 B.20毫升量筒

C.50毫升烧杯 D.100毫升量筒

9、加热50ml液体时,所需的仪器是 ( )

①试管 ②烧杯 ③酒精灯 ④试管夹 ⑤石棉网 ⑥铁架台 ⑦三脚架

A.①③⑤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10、下列基本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

C.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

D.用酒精灯的外焰部分给物质加热

12、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下列哪些操作是正确的( )

A.试管要倾斜,与桌面成45?角

B.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在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加热时还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

C.应使用试管夹,注意从试管底部往上套

D.以上都正确

13、烧杯加热时用石棉网的目的是 ( )

A.加快反应 B.在铁圈上易托平仪器

C.使烧杯受热均匀 D.减慢反应

14、用托盘天平称量一个小烧杯的质量,记录结果正确的是 ( )

A. 59.3g B.59.32g C.59.325g D.59.3291g

16、用托盘天平称量5g粗盐,天平调零后,在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左偏移,此时的操作是:( )

A.减少砝码 B.添加粗盐

C.减少粗盐 D.调节平衡螺母

17、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原因有: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②加热前试管外壁的水没有擦干;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⑤加热时没有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⑥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管里液体的中下部。其中与之相关的是:( )

A.①③⑤⑥ B.②④ C.②③⑥ D.③④⑤

18、实验时,对剩余药品的处理方法是:( )

A.倒回原瓶 B.倒入废水池子里

C.原地抛弃 D.放入指定容器里

篇9: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氮气 D. 氖气

2. 铜丝常用于制作电线,是因为铜具有

A. 抗腐蚀性 B. 较大密度 C. 导热性 D. 导电性

3. 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4. 下列属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是

A.支持燃烧 B.无色气体 C.难溶于水 D.密度比空气大

5.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空气 B.蒸馏水 C.食盐水 D.大理石

6.某品牌紫菜的营养成分表显示,每100 g紫菜含钠291 mg,这里所说的钠是指

A.元素 B.单质 C.分子 D.原子

7. 下列物质中,属于合金的是

A.镁 B.铁 C.铜 D.钢

8.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中,书写不正确的是

A. 碳酸钠 NaCO3 B. 氯化铁 FeCl3

C. 氧化镁 MgO D. 氢氧化钙 Ca(OH)2

9.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10.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金属资源的是

A. 回收易拉罐 B. 寻找金属代用品

C. 防止金属的腐蚀 D. 过度开采金属矿物

11.检验集气瓶内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操作是

A.将带火星的木条接近瓶口 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C.将燃着的木条接近瓶口 D.靠近瓶口扇闻气味

12.化学变化前后发生改变的是

A. 元素种类 B. 分子种类

C. 原子个数 D. 原子质量

13.右图是水受热蒸发的微观示意图,不能依据图示进行判断的是

A.水分子向各个方向运动 B.加热后水分子间隔变大

C.水分子之间有间隔 D.水分子由氢、氧原子构成

14.亚氯酸钠(NaClO2)是一种高效漂白剂。其中氯元素(Cl)的化合价为

A.-3 B.+1 C.+3 D.+5

15. 下列实验安全注意事项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室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应该先验纯

C.眼睛里不慎溅入药液,立即用水冲洗 D.碰倒燃着的酒精灯,立即用湿布盖灭

16.如右图所示,有关电解水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b中的气体是氢气

C.实验中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1:2

D.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17.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4P + 5O2 2P2O5 B.2Fe + 6HCl 2FeCl2 + 3H2↑

C.2 KClO3 2KCl + 3O2↑ D.Cu + H2SO4 CuSO4 + H2↑

18.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Na+表示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形成的离子

B. CO32-表示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碳酸根离子

C. 表示氧原子得到1个电子后形成的离子

D.H2O2表示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过氧化氢分子

19.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的最佳方法是

A.点燃混合气体 B.通过灼热的CuO

C.通过灼热的炭粉 D.通过足量的水

20.天然气水合物化学式为CH48H2O,外形晶莹剔透酷似冰块却能燃烧,俗称可燃冰。我国科技人员已勘探到海洋中储存有大量可燃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燃冰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B.可燃冰的开采需要有计划的进行

C.可燃冰中含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

D.可燃冰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

21.鉴别下列各组物质,其操作正确的是

A.炭粉和氧化铜:观察颜色

B.空气和氧气:分别倒扣在盛水的水槽中

C.过氧化氢溶液和水:分别将带火星的木条接近试剂瓶口

D.氢气和一氧化碳:分别点燃,将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22.利用右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以下实验,最终U型管中两侧液面的相对高度不正确的'是(加入试管中的试剂X所占体积忽略不计)

试剂X 试剂Y 相对高度

A 水 氧化钙(少量) 左低右高

B 过氧化氢溶液 二氧化锰(少量) 左低右高

C 稀盐酸 镁条(少量) 左低右高

D 澄清石灰水 二氧化碳 左高右低

23.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方案

目的 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且能和水反应 证明碳与氧化铜能发生反应 证明金属锌的活动性比铁的活动性强 证明燃烧的条件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4.Si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工业中有一句行话“从沙滩到用户”,指的是利用砂子(主要成分SiO2)制取高纯度的Si,其主要化学反应如下:

① 2C + SiO2 Si(不纯)+ 2CO↑

② 2Cl2 + Si(不纯) SiCl4

③ SiCl4 + 2H2 4HCl + Si(高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的目的是将二氧化硅转化成单止硅

B.②③的目的是除去单质硅中混有的杂质

C.上述反应中涉及到2个置换反应

D.上述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25.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足量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将铜片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 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

向盛有一定量MnO2的烧杯中加入H2O2溶液

二、填空题(共5个小题,共29分)

26.(5分)含碳物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下列物质中均含有碳元素,其中属于单质的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金刚石 B. 干冰 C. 大理石

(2)干冰可作制冷剂,主要是利用了它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的关注,活性炭纤维防护口罩走进人们的生活。由于活性炭具有 能力,因此有良好的防毒、除臭等功效。

(4)“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体现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理念。下列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日常起居中,长时间不用电器时,要关闭电源

B. 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

C. 讲究卫生,在餐厅用餐时,尽量多地使用一次性餐具

27.(5分)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但化学性质有显著差异。

(1)CO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利用下图装置,验证CO2的性质。

甲 乙 丙

①甲中的现象是 。

②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丙中下方蜡烛先熄灭上方蜡烛后熄灭,此现象证明二氧化碳具有 的性质。

28.(6分) 金属和金属材料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冬天取暖用的暖气片有铸铁材料、铜铝材料等多种。这主要利用了金属的 性。

(2)铁生锈的条件是 ,因此,铸铁暖气片通常在表面刷漆以防铁被腐蚀。

(3)生产、生活中对钢铁的需求量特别大,在炼铁炉中,CO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新型材料纳米铁粉具有广泛的用途,它比普通铁粉更易与氧气反应,其制备的主要流程如下图所示。

① 纳米级铁粉遇氧气无需加热就能燃烧,生成物的化学式为 。

② 高温反应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前需向反应器中通入氮气,目的是 。

29. (6分) 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燃料的利用。

(1)化石燃料包括煤、_________和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燃烧发生的条件是: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和________。

(3)为了证明燃烧发生的条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 实验一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

② 实验二中,观察到滤纸条始终不燃烧,由此推知Na2SiO3的化学性质为 _。

③ 对比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纸条燃烧情况的不同,可以证明的燃烧发生条件是 。

30.(7分)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遵循的普遍规律。

(1)上述实验方案中,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填字母序号),其原因是 。

(2)某反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涉及甲、乙、丙和丁四种物质,它们的微观示意图和反应前后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序号 甲 乙 丙 丁

微观

反应前质量/g 68 100 1 0

反应后质量/g 0 x y z

① 丁的化学式为 。

② 表中的四种物质中,含氧元素的化合物是 (填物质序号)。

③ 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④ 一位同学在计算x、y和z数值的过程中,列出了以下等式,其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x + y + z = 169 B.y + z = 168

C.(100-x)∶z = 32∶64 D.(100-x)∶(y-1) = 8∶3

三、实验题(共3个小题,共20分)

31.(6分)根据下图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备氧气,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用A装置制备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仪器a的下端必须伸入反应物液面以下形成“液封”,其原因是 。

32.(6分)小红同学为探究R、X、Y和Z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以下实验。

(1)将红色金属R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到 ,证明R是铜。

(2)如上图所示,将X、Y和Z分别加入三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观察到金属X、Y的试管中均有气泡产生,金属Z的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① 金属X的试管中,最终还能观察到溶液变为浅绿色,证明X为 。

② 金属Y可能是 (填字母序号)。

A.Mg B.Ag C.Hg D.Zn

③ 四种金属中,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氢后的是 ,为进一步确定位于氢后金属的活动性相对强弱,还应补充的实验方案为__________(试剂可自选)。

33. (8分)研究小组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铁的探究活动。将木炭、氧化铁及试管充分烘干,并将木炭和氧化铁混合均匀、研磨。取适量上述混合物于试管中,用图1所示的装置加热(试管竖直向上,可使加热时的热量尽少散失)。

【提出问题】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剩余固体X含有哪些成分,质量分别是多少?

【查阅资料】

铁的氧化物被还原时,是从高价铁的氧化物逐级还原成低价铁的氧化物,最后还原成金属铁。铁的氧化物及其部分性质如下:

Fe2O3为红色固体; Fe3O4和FeO均为黑色固体。其中,Fe3O4具有很好的磁性,能被磁铁吸引。三种氧化物均不溶于水,但能溶于稀盐酸,分别发生如下反应:

Fe2O3 + 6HCl ══ 2FeCl3 + 3HO

Fe3O4 + 8HCl ══ 2FeCl3 + FeCl2 + 4H2O

FeO + 2HCl ══ FeCl2 + H2O

黄色的FeCl3溶液中滴入无色的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该实验常用于检验FeCl3;FeCl3溶液遇单质铁发生反应:2FeCl3 + Fe = 3FeCl2,溶液变为浅绿色。

【猜想】固体X可能含有:①Fe ②FeO ③Fe3O4 ④ ⑤C

【实施实验】

目的:确定固体X的组成。

步骤 操作 主要现象 结论

I 取部分冷却后的固体X倒在滤纸上,用磁铁充分吸引。 部分固体被吸引到磁铁上 可能有Fe或Fe3O4

II 取滤纸上的剩余固体少量,放入图2所示的试管a中,通入氧气,用酒精灯加热。 固体剧烈燃烧, b中溶液变浑浊 一定有C

III 另取滤纸上的剩余固体少量,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一定没有

IV 取步骤I磁铁上的固体少量,放入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产生 。 一定有Fe

V 在步骤IV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 。 溶液不变红色 一定没有Fe3O4

【反思改进】

同学们讨论发现,用上述实验方法不能确定固体X中一定没有Fe3O4,理由是 。

为确定固体X中是否含Fe3O4并测定其中各成分的质量,同学们又进行了以下实验:

步骤 操作 数据

I 重新取部分冷却至室温的固体X,称量其质量为m1。 m1 = 17.9 g

II 将称量好的固体X全部放入图3所示的锥形瓶中,称量整套装置及药品的质量为m2;打开分液漏斗旋塞,放入足量稀盐酸后关闭旋塞,待没有气泡产生并恢复至室温,再次称量整套装置及药品的质量为m3。 m2 = 317.9 g

m3 = 317.3.g

III 将锥形瓶中剩余的固体过滤、洗涤并干燥,称量其质量为m4。 m4 = 1.1 g

【获得结论】

(1)为确定固体X中是否含Fe3O4,m1 ~ m4中应该用到的数据有 。

(2)固体X的成分及质量分别是 。

四、计算题(共2个小题,共6分)

34.(3分)家用漂白剂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 ),其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l2+2NaOH ══ NaCl+NaClO+H2O。

若要制备149 kg的次氯酸钠,则理论上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是多少?

35.(3分)贝壳中含有大量碳酸钙,对废弃贝壳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高温煅烧贝壳,生产主要成分为氧化钙的建筑材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 CaO + CO2↑。

某工厂回收了200 t废弃贝壳,其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91 %,则理论上可生产含氧化钙质量分数为98 %的建筑材料多少吨?

篇10:高分子化学试题及答案

高分子化学试题及答案

1、 1 分析下列引发体系和单体,何种引发体系可引发何种单体聚合?聚合反应类型是什么?写出链引发反应式。

CH3H2CCCO2CH3H2COCH3H2CCHCHCH3H2CCHOC CH33

2+C CH3 OOH + Fe2HCCH2CH3CCH2引发体系 单体

答案:

C CH3 OOH + Fe22+OOCOOC可引发以下五种单体进行自由基聚合。CH2CHCH2CH3CH3CCH2CCH2CHCCH2COOCHCH33CH2CHClNa、n-BuLi为阴离子聚合引发剂,可引发CH2CHCH2CH3CCH2CNCCNCH2CH3CH2CHCCH2CCH3COOCH3OHCH六种单体进行阴离子聚合。H2SO4、BF3 + H2O为阳离子聚合引发剂,可引发CH2CHCH2CH3CH3CCH2CCH3CH2CHCCH2CH3

OCH3CH3HCHCH2CHCHCH3CH2CHOCCH3CH3七种单体进行阳离子聚合,其中第六种单体聚合时发生异构化聚合。

2、解释下列概念

离子对 异构化聚合 活性聚合

答案: 离子对:带有相反电电荷的离子当二者间的距离小于某一临界距离时,可称为离子对。

异构化聚合:在聚合链增长过程中,伴有分子内重排的聚合常称为异构化聚合。 活性聚合;没有链转移和链终止的聚合反应称为活性聚合。

3、 假定在异丁烯的聚合反应中向单体链转移是主要终止方式,聚合物末端是不饱和端基。现有4.0g的聚合物使6.0ml 0.01mol/l的Br—CCl4溶液正好褪色,计算聚合物数均相对分子质量。

答案:=6.67×104。

4、 异丁烯在(CH2Cl)2中用SnCl4—H2O引发聚合。聚合速率Rp∝[SnCl4][H2O][异丁烯]2。起始生成的聚合物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0,1g聚合物中含3.0×10-5mol的羟基,不含氯。写出该聚合的引发、增长、终止反应方程式。推导聚合反应速率和聚合度的表达式。

推导过程中所做的假设。什么情况下对水或SnCl4是零级对异丁烯是一级反应?

答案:见书

5、 以正丁基锂和少量单体反应,得一活性聚合物种子(A)。以10-2mol的A和2mol的新鲜单体混合,50分钟内单体有一半转化为聚合物,计算kp值。假定无链转移反应。

答案:kp=2.31(l/mol·S)

6、 用萘钠的四氢呋喃溶液为引发剂引发苯乙烯聚合。已知萘钠溶液的浓度为1.5mol/L,苯乙烯为300g。试计算若制备相对分子质量为30,000的聚苯乙烯需加多少毫升引发剂溶液?若体系中含有1.8×10-4mol的水,需加多少引发剂?

答案: ① 问:需加引发剂13.3ml。 ② 问:需加引发剂13.46ml。

7、 2.0mol/L的苯乙烯-二氯乙烷溶液在25℃下,用4.0×10-4mol/L的硫酸引发聚合。计算起始聚合度。计算时用表4-5的数据,Cs=4.5×10-2。

答案:0=53。

8、增加溶剂极性对下列各项有何影响?

(1)活性种的状态

(2)聚合物的立体规整性

(3)阴离子聚合的kp-、kp±;

(4)用萘钠引发聚合的产物的单分散性;

(5)n-C4H9Li引发聚合的产物的单分散性。

答案:

+-+-+-A + BA//BABAB

① 极性增加,使上述各种活性中心的平衡向右移动。

② 极性增加,松对和自由离子增加,立构规整性变差。

③ 阴离子聚合的kp-基本不受影响;

极性增加,松对比例增加, kp±增加。

④ 基本